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消息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和審批工作進程有所調整,有關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擬于9月上旬發布。屆時請依托單位科學基金管理人員和申請人根據自然科學基金委有關通知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查詢。 2022國自然即將放榜,又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時候。那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申請國自然為什么屢屢碰壁的原因。
未獲資助的申請項目中無創新性或創新性不足。多數項目起點低,與國內外研究有較多重復,降低了研究的科學價值?學基金主要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A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先導和突破口,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因此,一個科研項目所采用的實驗方法和技術路線再先進,如沒有創新性,就缺乏研究價值,也就不會得到科學基金的支持。
有部分標書的項目立項依據不充分,不能闡明所選課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申請者對國內外研究現狀了解不夠充分,未能做出全面深入的闡述;或雖對國內外研究現狀了解清楚,但分析不夠全面,未能抓住關鍵問題,不能找出該領域的問題和空白點,無法形成依據充分、邏輯嚴謹的假說和設想。
有些申請者所選的研究題目過大,包羅萬象,將研究面鋪得很廣,未能抓住關鍵問題,沒有瞄準靶點,以致目標分散,難以達到預期成果,失去了可實現性;有些申請者所選課題則過窄,研究內容單一,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過于簡單,未能達到解決學術問題的目的,因而失去研究的意義。
主要原因在于有些科技人員出于保密考慮而將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寫得過于簡單,以致評議專家無法評價該研究方法是否可行;或是對相關研究技術沒有及時、深入學習,導致技術路線描述不清楚、論證不充分;或是方案設計較為粗糙,觀察指標過于簡單,研究方法不夠先進。沒有設計周密、方法科學、路線合理、技術可行的研究方案是難以獲得基金資助的。
主要是有些科技人員沒有相關研究工作積累,或雖然做過預實驗,卻沒有將預實驗結果書之于文。沒有前期研究基礎,就存在很多不可預知性,雖然科學研究理論上是允許失敗的,但因經費的限制,沒有前期基礎就難以獲得資助。目前基金委已明確要求申請者提供5篇代表論文,但還有很多申請者在研究基礎中大量贅述已發表文章。此舉展示了自己的基礎實力,但大大沖淡了研究基礎部分內容,反倒得不償失。此部分應是展現前期工作的地方,重點放在體現研究內容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標書里的各項內容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好的標書故事情況完整,內容一氣呵成,前后呼應、互為補充。但實際評審中,有的標書內容要么前后不一致有矛盾,要么研究內容有多個不構成整體。例如,立項依據中提出要解決某項問題,其中解決的難點是某個作用機制不明,但研究內容中與此機制毫無關系,而是陳述了另一種機制。內容不一致是導致評審失敗的重要原因。寫標書,要抓住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展開研究,所有的部分也應呼應主旨,防止方向走偏。 有些申請者在填寫申請書前沒有認真閱讀填寫說明,沒有按規范標準填寫,或是書寫粗心大意,前后不一致,經費預算前后有出入等等,表現出極不認真負責的態度,這將給評議專家留下不好印象,影響評委對該項目的認同度,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項目的獲資助率。
以上就是申請國自然失敗的常見原因,希望能幫助大家有所提高,在將來申請國自然的時候能榜上有名。
|